這年頭,強硬才是王道?

錯誤該被處理,但背景,常常決定了懲罰的力道。

哈囉,我的朋友~最近一切都好嗎😄

跟你分享我最近的省思,

這週有幾則新聞讓我心裡堵堵的。

其一是台師大抽血事件,校方的處理進度及方式讓人看了滿頭問號;

第二個則是更之前發生的學生被爆出在學習歷程中作假,馬上就被取消錄取資格。

一個從去年十一月拖到現在,一個沒過多久就拍板定案。

你有沒有一種感覺:

這社會對「沒背景的人」好像更嚴苛。

錯誤的確該被處理,但——為什麼有些人犯錯是大事化小,有些人就得承擔最嚴厲的代價?

我這邊強調一下,我不是認為學生不應該被取消入學資格,而是表達這兩件新聞的對比~

我發現,這些讓人焦慮的事件背後,其實藏著一個更深的問題:

我們被教得太會當一個「好人」,卻沒學會怎麼當一個「有界線的自己」。

我以前也是那種很怕麻煩別人的人。

記得某一任男友帶我去他家烤肉,他直接叫我「幫全家人剝蝦」——

我明明心裡超不爽,還是乖乖去做了。

後來甚至到他家都還主動幫他拖地、做家事,

甚至被他叫去問他媽媽要不要幫忙洗衣服,

我都做了……因為我覺得:「不幫好像不禮貌」。

現在回頭看,只覺得:我當時也太壓抑自己了吧?

但那時的我,真的相信「順從=做對事」這件事。

這些新聞及自身經驗讓我開始思考:

我們雖然長大了,已經有能力自己決定要不要做某件事,

內在卻還常常默默啟動「小時候的習慣模式」——

聽話、服從、不忤逆,對大人的期待言聽計從。

好像這樣就會被誇獎,就是好寶寶,

甚至會自己嚇自己,覺得一但表達不滿就會被討厭、會惹事。

我們為了「不要造成別人不快」,拼命壓抑自己的不快,這樣真的比較好嗎?

大家都知道「設立界線」的重要性,

但很多時候就是做不到,因為我們心裡會冒出一百個問題:

這樣會不會被討厭?人際會不會變差?是不是我太小題大作了?

可你知道嗎?

沉默,不會讓事情變好,只會讓委屈更合理化。

我不是說學生造假沒錯,

而是這兩件事提醒我——

我們很多時候都太習慣忍耐與配合,

卻沒人真正看見我們的辛苦與委屈。

也許,我們該慢慢練習,

哪怕只是一點點,

也要勇敢地,為自己劃下一條線。

我們活在一個不公平的社會,

但有些不公平,是可以從內部慢慢鬆動的——從設立界線開始。

🧠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驗:

✦ 常常「不好意思拒絕」,但事後超後悔

✦ 習慣「不要造成麻煩」,但內心總覺得委屈

✦ 總是「裝沒事」,但晚上躺下來還是會想很久

那你一定要聽聽我之前分享過的 Podcast,

以後我分享更多生活例子、思考盲點,

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慢慢練習,把自己找回來。

我們都值得一段更舒服的人生,

不是靠壓抑換來的和平,而是靠理解與界線建立起的信任。

不爆小姐

📮也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,我很想知道,你有沒有也曾經因為「怕得罪別人」,讓自己吃了不少悶虧?或是你有不同的看法,都很歡迎你跟我一起聊聊!

如果你最近真的也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,

可以看看我推出的「迷你版個人化解壓企劃書」,

我們不講大道理,只給你一週七天的練習,幫你對症下藥,找回你真正的節奏。